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Writer's pictureDr. M

Be Activated 課程研習分享

Updated: May 8, 2020


今天要來分享的課程比較特別,這是我最近在倫敦參加的 Workshop。這個課程在台灣比較少見,去年好像有被代理進來但是不知道之後會不會持續。Be Activated 其實是 Reflexive Performance Reflex(RPR)的前身,講述的內容更多也更複雜。關於 RPR 的課程分享可以看這裡:Reflexive Performance Rest(RPR)課程研習分享

整體費用我覺得不便宜,我參加了 Level 1、2 總共是 1000 歐元。我覺得這個課程以這種有 Hands-on 教學的課程來說算是相當不一樣,課後對我來說獲得的倒不是手法或是技巧,更多是偏向哲學以及體驗的部分。


課程內容

如果說要以一個概念總結整個 Be Activated 的精華大概就是 " 123 Principal "。簡單來說,他們將身體分成三個 Zone(1、2、3),Zone 1 包括了 Psoas(腰肌)、Glutes(臀肌) 和 Diaphragm(橫隔膜),Zone 2 則包括了 Rectus Abdominus(腹直肌) 以及 Quads(股四頭),Zone 3 則主要有 Tibialis Anterior(脛前肌)、整個鎖骨以上與雙側上肢。他們認為所有的動作都應該遵循著 123 這樣的發力模式,由內向外(Explosion)的爆發才是正確且健康的動作模式。

如果今天腰肌失能沒有扮演好它髖屈的角色,那這個動作就必須要由股四頭、脛前肌或甚至是上肢來代償。一但有代償的情形出現,肌肉不在做它原本該做的事情且必須要去幫助其他的肌肉進行動作,那就很容易有受傷的產生。這樣的動作模式通常都是由外向內 Inplosion(腹肌與股四頭同時收縮進行髖屈)因而造成壓力蓄積在體內。


這個理論其實有點像是大家熟知的你要有近端的穩定度才會有遠端的活動度(Proximal Stability Allows Distal Mobility),並且配合一些解剖學與筋膜的概念等等。這個理論並沒有很強的科學根據,比較像是一個假說,所以不要期待他有什麼很強的科學研究或是客觀的評估。所有的東西都很主觀,只是他們嘗試在主觀的情況下放入一些客觀的元素。

舉例來說,在測量腰肌的能力的時候,會請受試者平躺,由測試者握著受測者的腳拉起來呈離地大約 45 度、髖外展 45 度與盡可能的外旋(等於是把腰肌擺在最好出力的位置,讓股四頭肌相對沒有力舉進行髖屈)。然後要求受試者抵抗我們將他的腳往下壓,評估標準主要是發力的速度與力道,以這個為基準點然後比較介入前後的差異。Be Activated 介入的方法主要是透過手部對一些特別的點進行搓揉或按壓,這些點有些是有解剖學的根據有些沒有,按壓時候也很吃手感,所以一樣是很主觀的東西。


Level 1 一開始很特別的會請所有參加課程的人自我介紹與分享自身的經歷,意外的發現這堂課很多人重複來上。這個部分在我上的時候就花了兩個半小時,但也因為這段時間對於大家的了解,讓後面看到的事情更有辦法合理的連結在一起。接下來便會講述一些理論的部分,但是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在聊天或是進行一些比較哲學性的討論。

課程很大的重點放在要怎麼將人的過去創傷連結到他現在身體的表現上面(他們很強調過往的傷會累積在身體的某一個地方,就是那些我們需要搓揉的點)。理論介紹完之後就開始示範並且進行實地的練習,我上的時候總共人數大約 16 - 20 人,然後授課老師會在教室裡頭指導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基本上會把所有身體部位都跑過一遍,但是我這次的課程並沒有上完所有的部位。

Level 2 則是加入了 Self Activated 的教學,教你如何自己進行這些啟動的過程,也會教一些其他部位比較複雜一點的手法。另外這次比較有趣的是有現場 demo 一遍他們是如何進行整個療程,這個過程我覺得蠻有趣也蠻值得參考的。

另外一個大的重點就是 Visual field,也就是他們發現人們在某些視角或是對於某些視覺刺激會產生一些細微的生理變化。主要是以測試手臂平舉的方式來看整體的表現如何。找到特定的點之後再進行一次 Activation 之後看看狀況是否有變好。最後也有教學如何使用彈力帶來啟動 Zone 1 的肌群。


個人心得

我覺得這堂課很難用三言兩語來說明,因為它真的很不尋常,而且 Level 1 最後其實也沒有把所有在課本裡面的內容都教過(我想這大概也是很多人會重複上好幾次的原因),他們上課的感覺很 Free Style。我會說如果你是一位醫師想要找所謂的實證醫學 Evidence Base 的話那這邊不會有你想要的東西。但是我一直覺得,很多東西都是理論或效果先出來才有試驗然後才能得到證據的支持。往往一個理論剛出來到得到所謂的證明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如果你想嘗試著走在最前線,那有些時候勢必得拋下對於實證或是證據的執著。


簡單舉我所看到的一個例子可能比較好理解這堂課的模式。一開始有一位老先生在自我介紹時候提到了他在十幾二十年前出了車禍,老婆在那次車禍之後過世了,而他後來也生病動了手術並且有進行皮瓣的移植。除了這些以外,他以前是一位橄欖球選手,習慣尋求疼痛或是任何刺激所帶來的快感,因為這讓他有活著的感覺,其他的刺激對他都太過渺小,他無法感知到任何東西。在經過前面講的一連串悲劇之後,他又更變本加厲,開始進行一些極限的運動嘗試挑戰自己的神經。

在示範如何喚醒橫隔膜的過程中,講師用大拇指輕輕的在他的身上搓揉,突然他整個人無法說話,像是被電到一樣,接下來就崩潰大哭,大概過了有幾分鐘之後他才說出他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好像重新活過來一樣,他突然可以感覺到整個世界。下來走動之後久久不能自己,沒有辦法很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接下來講師就開始和他進行對話,包括他之前的種種行為其實都是嚴重的創傷囤積在身體內長達 60 幾年,而他的自律神經系統一直處在非常交感神經支配的狀態之下,所以他會不斷的追求腎上腺所賦予的快感讓自己能夠感覺到周遭的一切,因為這樣才會有安全感。在 Level 1、2 總共四天的課程中出現過不只一次這樣的狀況。


身為一位醫師,我們被教導所有的科學方法與實證醫學,但是這些東西都無法解釋我在這個 Workshop 中看到的東西。霎時間我好像了解為什麼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是虔誠的信徒,因為當你懂的越多,你會發現其實你什麼都不懂。我們念了這麼久的書,想辦法研究生理學、解剖學等等,但是在身體面前我們是如此的渺小。我被教導下背痛不只是因為結構的問題,還有很多心理社會因素(Biopsychosocial Model),但是直到實地看到一個人過去的社會經歷以及他心裡的壓力可以呈現出這麼巨大的影響又是另一回事。我覺得我獲得的倒不是一個技巧或是技法,我以後也未必會使用這樣的技術,但是我確確實實地看到了一些難以置信但卻又真實的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

現今的醫學很發達,很多各種各樣的影像學檢查推陳出新,慢慢的我們會發現有不少人在影像學上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極度不正常)但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完全沒有問題,認識是比一般人更好。這些例子都不斷的向我們說明人體的韌性與彈性。上完這個 Workshop 後對我而言最重要是確實的感受,欣賞人體的無限可能性,了解每個人身上的傷都有它的故事,打從心底尊重每個人身上所背負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可以造成的巨大影響是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總結

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向人分享的課程,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話歡迎寫信或是透過我的粉絲專頁聯絡我。簡單做個我自己的小結論:

  1. 如果你是教練,以職業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你可以去上 RPR 就好,這對你訓練客戶就很夠用了。

  2. 如果你是醫療相關從業人員,不要期待在這邊你可以找到什麼實證醫學輔助的治療方式,但你有很大的可能會活得很不一樣的觀點,不只是在臨床業務上,更在整個人生哲學上會有不同的想法。

  3. 如果你是一般人,說實在課程的費用不便宜,而且確實會需要一些基本的解剖學知識。你可以去上但是要有心理準備你之後去 99.9% 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時,不會有人有辦法懂你在說些什麼,但是你對自己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並且有機會透過自己讓自己更好,學會如何照顧自己。


Dr. M 我們下次見!

1,614 views2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2 comentarios


陳英傑
陳英傑
13 sept 2021

怎麼跑出周博陽了XDDD

Me gusta
Dr. M
Dr. M
13 sept 2021
Contestando a

那時候一起上課

Me gusta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