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Writer's pictureDr. M

6th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Concussion in Sport 會議心得

Updated: Nov 8, 2022


腦震盪在台灣還是一個相對被忽視的問題。Dr. M 也是在 2019-2020 年在 UCL 唸碩士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關於腦震盪的全貌。隨著國際間疫情解封,國際會議也陸續恢復舉行,然而直到 10 月台灣才放寬邊境管制,也因為這個開放才讓 Dr. M 有機會可以參與到這次的國際腦震盪會議。這個會議全名為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Concussion in Sport,是一個四年一度的會議,這次是2022/10/27-2022/10/28 兩天在阿姆斯特丹舉辨,2022/10/29 則是專家的會議,用以決定一些指引的制定。這篇文章會以介紹這個會議的整體流程、概念與參加心得,關於會議的細節與內容未來有機會再向大家分享。


關於運動相關腦震盪的會議歷史

在簡單敘述這個歷史之前,Dr. M 這次能有機會參加只能說運氣很好,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篇小品紀錄廢文:一波三折的 2022 國際腦震盪研討,裡面有不少這次參加的心路歷程。這次的會議是第六屆的會議,原本預計是 2020 年在巴黎舉辦,但由於疫情的關係所以延期到 2021 年的巴黎,之後又再度被延期到 2022 年,而這次則是在阿姆斯特丹舉辦。這個會議從 2001 年開始首度在維也納舉辦,之後在 2004 年於布拉格召開了第二次的會議。在 2004 年時專家首度提出了Sport Concussion Assessment Tool SCAT這個工具作為腦震盪的評估標準。在四年後的 2008 年,這個會議移師到了蘇黎世,這次的會議也是首次以專家共識會議的模式進行。在這次的會議當中創造出了SCAT2 以及 Pocket SCAT2這個工具。2012 年的會議一樣在蘇黎世舉行,並且首度提出了兒童的量表也就是 Child SCAT3,而這次會議也同步提出了 SCAT3 以及 Concussion Recognize Tool CRT 這個工具。CRT 的發展是為了和 SCAT 做出區別,因為 SCAT 是給予有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士使用,若沒有經過專業建議則應該使用 CRT,也就是識別 Recognize 而非評估 Assessment。在本次大會前的第五次大會是在 2016 年的柏林舉行。現行的許多腦震盪的標準包含 SCAT5、Child SCAT5、CRT5 以及 11R 的概念就是在這次會議中提出,11R 包含:

  • Recognize

  • Remove

  • Re-evaluate

  • Rest

  • Rehabilitation

  • Refer

  • Recover

  • Return to sport

  • Reconsider

  • Residual effects and sequelae

  • Risk reduction

上面可以看到也就是腦震盪的處理中應該要注意的一些細節,至於 SCAT5 可以參考:運動相關腦震盪評估工具 SCAT-5

總的來說,這個大會可以說是處理運動相關腦震盪中最重要的會議,每四年一次的會議會發表關於腦震盪新的共識聲明,而這個會議的本質也是透過會議的交流讓負責制定這些共識聲明的專家們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臨床或研究者有對話,共同制訂出新的指引。因此,在為期兩天的會議當中充滿了對談與討論,最後專家們會在會議結束後的第三天討論這兩天的結果以制定出 SCAT6、SCOAT6 與其他的工具。簡單總結一下這個會議的歷史與大事紀:

  • 2001 年維也納:第一次會議

  • 2004 年布拉格:SCAT 首度出現

  • 2008 年蘇黎世:第一次正式的專家共識會議、SCAT2 與 Pocket SCAT2

  • 2012 年蘇黎世:SCAT3、Child SCAT3、CRT3

  • 2016 年柏林 :SCAT5、Child SCAT5、CRT5、11R


6th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Concussion in Sport

如同前面所述,本次大會已經延期了兩年的時間,從本來的巴黎輾轉到阿姆斯特丹。本次大會由許多協會共同主辦,包括國際的奧委會IOC、國際足總 FIFA、國際曲棍球總會 IHF、世界橄欖球聯盟 World Rugby、AEI 與 FIA 共同主辦。本次會議地點是在距離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約 10-20 分鐘車程的 Postillion Hotel & Convention Centre Amsterdam,說實在阿姆斯特丹真的不大,所以其實要到市區遊玩都蠻方便的。


大會目的

這次的會議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嚴謹的科學過程來建立一個簡單的工具以及傳遞一個清楚的訊息來讓臨床工作者具備處理與診斷運動相關腦震盪的能力。簡單來說,希望透過這個會議希望可以提供:

  • 免費且易取得的工具 Freely Available tools

  • 更好的知識轉譯 Better Knowledge Translation

  • 加強在所有運動層級對運動員的照顧 Improved Athlete Care at all levels of play

為了達成以上的目的,本次大會提出了幾個關鍵的問題,並在這次的會議聽取所有參與者以及專家討論後,預計於 2023 年發表關於這些問題的系統性回顧。印象中總共會有 11 篇的系統性回顧分別針對以下的主題進行回顧:

  • 兒童的腦震盪 Paediatrics

  • 腦震盪的預防 Risk reduction - Prevention

  • 腦震盪於場上的評估 Remove - Sideline detection

  • 腦震盪後續的追蹤與再次評估 Re-evaluation-Follow up Assessment

  • 腦震盪後的休息與運動 Rest and Exercise

  • 腦震盪後的復健 Rehabilitation

  • 腦震盪後的持續症狀 Refer-Persisting symptoms

  • 腦震盪後的恢復 Recovery

  • 腦震盪後的回場與回到學校 Return to Sport/School

  • 腦震盪後續的影響 Residual Effects

  • 腦震盪與選手退役 Retirement

由於這個會議本身也是這個系統性回顧科學撰寫的一部分,大會有再三強調這次會議的內容並非最終的版本,一切還要等到真正發表的時候才能做定論。因此,大會也要求與會者不要把這些系統性回顧的初階結果散佈出去


大會議程與相關細節

由於 Dr. M 沒有投壁報的發表,事實上也沒什麼東西好投,因為都還在計畫的階段,所以只能自假前往,因此我其實是當天早上 8:00 抵達阿姆斯特丹後就馬上衝去開會。下面的圖可以看到桃園機場其實還沒有太多遊客,飛機上人也不多,三人一排旁邊沒做人所以很幸運可以躺著到阿姆斯特丹。看著很久沒有看到機窗外其實蠻興奮的。抵達安姆斯特丹當地有一些延遲,不過整體出關都很快,大概在一小時左右就從飛機出到機場以外了。

由於班機延遲的關係,前半段的一些 Opening Remarks 就錯過了,不過應該無傷大雅。大會開始前由整個 Organization Committee 和 Scientific Committee 的人致詞。一開始有一個很感人也很熱血環節,就是主持的教授請有出息第一屆維也納會議的人站起來,請大家給這些在腦震盪的議題中耕耘量就的人掌聲。同時,他們也邀請這次有參與系統性回顧撰寫的人以及有投 Poster 的人站起來接受掌聲,鼓勵也感謝他們對於這個領域的付出。

腦震盪在台灣還是一個相對被忽略的議題,但在這次的會議裡看到了許多的同好努力投入這個領域,真的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希望在這次的會議之後可以透過一些研究的執行、撰寫與發表來告訴台灣的體育圈更多關於腦震盪的知識。整個大會的議程可以參考下面的議程,這些在網路上都可以取得。

簡單來說是以不同的 Session 作為區分,每一個 Session 會有 1-2 個主要問題,並且根據這些問題會邀請這次有投稿壁報的優秀作品作者上台給一個大約 10 分鐘的短講,最後就是由整個委員會這個議題的負責人講述目前系統性回顧看到的狀況。等這些都結束之後就是 QA 問答時間。這個問答方式其實還不錯,大會會將麥克風放在走道,想要發問的下就到麥克風前排隊。由於時間有限,所以每個人必須在一分鐘的時間內簡單的自我介紹、問問題或給與反饋。

這次的會議每次都有許多的人想要提問或給予意見,這和在台灣的狀況真的很不一樣,好像又回到了當年出國唸書的情景。很多的問題都非常的有水準也顧及到許多不同的層面,我想這次的主辦單位應該有透過這樣的模式達到原本想要廣納意見的目的。

本次大會一樣有一些 Coffee break 的時間,準備的小茶點就很普通,下圖中上就是茶點,其他部分則是午餐。食物部分和台灣的某些學會辦的活動相比就有一段落差了(疼痛醫學會的活動除了內容外,飲食部分真的很強大,有興趣可以參考:高階膝疼痛介入治療工作坊心得2022 疼痛醫學會年會與大體工作坊心得分享椎間盤疼痛介入治療工作坊心得進階肩疼痛介入工作坊心得)。

在 Coffee Break 的時候就是大家 Social 建立人脈的時間,上圖左上就是大家喝著咖啡在聊天的畫面,而 Dr. M 也遇到了 2019-2020 在 UCL 的老師,近期剛拿到他博士學位的 Dr. Theo Farley。

壁報的展示在二樓,大會有安排某些時間希望作者可以待在自己的壁報處和人解說與交流。大多數看壁報的時間就是在 coffee break 與午餐的時段。這次的壁報也很多,許多研究都是正在投稿或撰寫當中,這中間也和一些壁報的作者有一些交流,這樣的過程真的很有趣,而且也可以了解不同腦震盪次領域的發展。

在第一天結束時有一個簡單的 Post Conference Social 提供大家彼此認識。大會方準備了簡單的食物與酒提供大家取用。這次的會議應該只有我和目前在 University of Delware 唸書的周宗燁準博士來自台灣(下圖左上)。會議中也和以色列的 Gal 醫師相認(下圖中上),因為我們同樣都在 2022 年 IOC 的 Diploma of Sport Medicine 的課程中,關於這個課程有機會再介紹給大家。會後的 Social 很熱鬧(下圖右上),我們也遇到幾位日本朋友(下圖左下)。由於都是亞洲臉孔,所以就勇敢的去搭訕了,沒想到日本的醫師也認識我在 UCL 的同學 Dr. Tomoko Ito,只能說這個圈子真的非常小。然後既然來荷蘭當然少不了喝一下荷蘭當地的特產海尼根。

第二天的形式基本上和第一天一樣,但是最後下午有邀請有過腦震盪的選手現身說法,一位分別是業餘足球隊的荷蘭人,另一位則是來自英國的視障帕奧滑雪運動員。

這樣的 Session 其實很有意義,因為很直接的反應在需求端目前的狀態是什麼。其中荷蘭的運動員提到了一個重點,也是大會本次的目的:希望可以在所有運動等級普及腦震盪的相關知識。主持人也邀請大家在下一次的會議可以邀請運動員一起加入研究的設計與發想,並且聽取他們的意見,最後再帶她們一起來參加這樣的共識會議。


會議心得

最後簡單以條列的方式紀錄並且分享一下整個會議的心得,這其中不包含會議的一些內容,內容會找時間再寫一篇文章做紀錄。


國外會議的發問情形與國內差異很大

每一個 Session 幾乎都是問好問滿而且問題都蠻有趣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講到 Return to school 的主題時就有參與者站起來提醒專家們要考量到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留在家中照顧小孩,所以制訂指引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到現實環境是否可行。在討論到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CTE 時算是情緒最多的時候,因為有許多發問者的親人本身就遇到 CTE 相關的問題,同時也有前 NFL 的選手來參加這場會議。關於 CTE 可以參考:腦震盪不只是腦震盪:腦震盪後的秘辛。Dr. M 的英文只有普通程度,所以其實在 CTE 的這個環節他們使用的字有些時候沒有辦法全面的理解。不過目前的研究並沒有辦法證實 CTE 本身和腦震盪有絕對的關係,但看起來要發生 CTE 應該跟反覆性的撞擊有關,大概要累積至少五年的職業美式足球的強度才有可能發生而事實上也沒有這麼多職業運動員有這個問題,大多數的職業運動員在自殺率與心理健康上其實比一般人更好。大家可以繼續關注明年的系統性回顧會不會提到相關的主題,雖然專家們並沒有特別針對這個部分進行回顧。


國際會議是很好建立人際關係的方式

這次其實 Dr. M 是獨自一個人前往,老實說沒有宗燁的陪伴或幫忙可能也無法認識不同的人。因此,這種國際的研討會如果有老師帶領或是一群人去會比較好和其他人交流。雖說一群人好辦事或有人帶領較有機會但是還是要自己勇於跟不同的人搭訕才會有結果。這次的會議也成功地與運動介入腦震盪的修復的大師 Dr. John Leddy 談到自己對於研究的發想,意外的讓他覺得很有趣,也取得了後續合作的一些可能,期待未來的發展。


讀論文要記得作者的名稱並且搜尋他們長什麼樣子

這一點要特別感謝宗燁的提點,以往在念論文的時候其實不太會主動去記作者的名字,但現在想起來參加一些國際性的研討會的時候常常聽到國外講師提及 XXX 的研究如何如何,所以知道作者與他的研究領域對於在這類型的研討會或是研究領域的工作者很重要。然而,單單知道名字還不夠,你還必須知道他的長相不然就算遇到神級人物也無從得知。仔細想想在台灣大多會知道自己科別中哪些厲害的老師或大老,如果要放眼國際這樣的思維與認知應該也是必要的。所以未來在讀論文的同時要多注意作者的名字,如果覺得這篇論文很不錯的話也要 Google 一下對方的長相,在現在這個時代什麼時候遇到都不一定。就像這次也遇到以前在台灣曾經遇過的 Dr. Jonathan Finnoff,這是沒有去打招呼就是了。


勇敢說出口並與不同的人交流會有更多的想法

上面提到這次有和 Dr. Leddy 搭上話,其實如果有機會認識而自己過於害羞的話也就會喪失建立一些潛在合作的機會,所以不要害怕和人搭訕聊天,有講有機會,大不了被人家不失禮貌的微笑拒絕其實也沒有什麼損失。透過和不同的人聊天也會有不同的啟發,也可以了解不同研究領域目前的狀態。例如這次會議就有提到關於帕拉運動員的腦震盪,會議中有與會者提到 Neuropathic pain 與 TUE 申請的問題就是個蠻有趣的議題。在 Social 的時候剛好有遇到做帕拉的治療師就有聊一下,結果他也只知道他們好像有在申請但也不知道為何申請以及申請哪一些藥物,所以大致上也可以對於國外的分工有些許的了解。事實上這次因為有跟日本人搭訕,剛好這位日本醫師也認識 Dr. Leddy 所以又把我們抓過去介紹了一番也才有更深入的對談並開啟後續合作的可能。感謝下圖左邊的 Dr. Nakayama 醫師的介紹,希望之後有機會邀請他分享日本如何處理腦震盪。


除國開會不一定是朝聖,也可以知道我們也做得不差

老實說這一點在這次的會議並沒有看到,因為實務上就是台灣幾乎沒有什麼在做,但是透過選手的分享倒是覺得其實國外有很多地方也欠缺推廣,所以國外也未必做得非常好。出國唸書也好參訪也好,在 Dr. M 的想法是看看別人怎麼做的,學習他們的好並且回來之後要依照現實的環境來調整出可以應用在自己臨床情境的模式。


搭訕心得分享

其實搭訕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主要還是需要一點勇氣。在國外這樣自我介紹並且詢問一些研究相關問題或討論其實很普遍,基本上只要注意一些禮儀即可,不必太擔心。不過就算被回絕或被打槍了其實也沒有損失什麼,所以還是老話一句要大膽嘗試。詢問過宗燁的建議之後,基本上就是先自我介紹自己來自哪個國家、職業的背景是什麼、目前的研究主題或是有興趣的領域是什麼等等,然後便可以詢問一些想要問的問題。但是上述的前提條件還是你要認識這個人並且了解他的研究領域,當然單純閒聊也不是不可以就是了。


總結

這次的會議真的算是大開眼界但老實說也有一點越級打怪的感覺,一方面很久沒有沈浸在全英語的環境又混雜不同的口音,二方面對於腦震盪的了解其實也還有很多需要精進的部分。然而我想若干年後回想起這次的研討會應該還是會很印象深刻,畢竟有許多的第一次都發生在這次的研討會,原本可能在 2020 年時在歐洲唸書有機會參加各式各樣的研討會,但由於疫情的關係延宕至今,不過 Better late than never,相信這次的經驗會成為未來成長的養分。歡迎對腦震盪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多多交流與討論,這是一個還有很多未知的疾病也代表還有很多能夠發揮的空間。


Dr. M 我們下次見!

28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