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一次的運動傷害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改變一個人在日後受傷的風險。運動傷害的預防對於職業運動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次的傷害可能造成數週甚至數月的缺席練習與賽事,更嚴重的則可能會結束職業生涯。對於一般民眾的影響或許不若運動員大,但也會大大的影響整體的生活品質。然而即便知道要進行傷害的預防,但具體而言應該要如何進行呢?今天要以一個比較科學並且系統性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建立運動傷害的預防模組(Injury Prevention Model)。關於運動傷害的成因模組可以參考這篇:為什麼會有運動傷害?科學化的運動傷害成因模組。
van Mechelen Injury Prevention Model(下圖右)
1992年,van Mechelen 等人將探討公共衛生議題的模組應用到了運動傷害的預防,提出了一個四個步驟的運動傷害預防模組。這四個步驟分別為 Establish the extent of problem, Establish a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injury, Introduce preventive measures,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Stage 1: Establish the extent of problem(發現並評估問題) 這部分簡單來說就是要找出我們要針對哪個運動傷害來進行預防。評估的方法可以透過流行病學找出發生率最高的運動傷害,或是找出影響性最大的運動傷害(造成最多訓練時間喪失的傷害),關於如何評估一個運動傷害的影響請見:三個指標評估運動傷害的影響
Stage 2: Establish a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injury(找出病因或受傷機制) 經過上一個步驟找出想要預防的傷害之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找出受傷的原因與機制。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後才可以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關於運動傷害的原因請見:科學化探討運動傷害的成因
Stage 3: Introduce preventive measures(建立預防傷害策略) 藉由上一階段的評估,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發展出一套運動傷害的預防方式。這個方式有很多種可能性,可以是制度方面的改變、訓練量的監控、熱身方法等等不同的介入方式。
Stage 4: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評估有效性)
有了預防的方式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評估他的效果如何,是不是能夠達到原本預防的目標。這邊就是要回歸到第一階段的方式,看看在執行運動傷害預防之後是不是真的可以降低風險。影響到傷害預防計畫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選手的遵從性、花費的時間與金錢、是否需要特殊設備等。
除此之外,有些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負面效果例如:傷害的轉移(原本容易受A傷後來變B傷)、改變運動的模式(改變姿勢)、減少參與度(更改規則)等等。
Figure from Caroline Finch (2006)
Caroline Finch TRIPP Model(上圖左)
在2006年時,Caroline Finch 在 van Mechelen 的架構下提出了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Injury Prevention Practice(TRIPP) model。van Mechelen 的模型最大的問題點在於並未考量到如何將 Injury prevention 實際運用在現實狀況中,例如:要怎樣讓球隊願意採用他們研究的成果?如果研究成果不被採用,那一切也都是徒勞無功。因此他將原本的模組擴大到六個不同的階段:Injury surveillance, Establish a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injury, Develop preventive measures, Ideal conditions/scientific evaluation, Describe intervention context to inform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in implementation context。
Stage 1: Injury surveillance(發現並評估問題)
Stage 2: Establish a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injury(找出病因或受傷機制)
Stage 3: Develop preventive measures(建立預防傷害策略)
在前三個階段基本上對應了前面 van Mechelen 模組的前三階段,中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進行運動傷害的分析並且決定要朝哪一個面向發展預防方式。找到目標之後就是找出運動傷害的成因或是受傷機轉並且發展出一套預防的方法。
Stage 4: Ideal conditions/scientific evaluation 在第四個階段就開始跟 van Mechelen 的模組有些不同。他強調要先進行科學化的論證,來證實這個傷害預防策略是有效果的。這個步驟通常是在所謂的 “理想狀況” 中所進行,這是在將這個策略放入實際執行前的先制步驟。通常會先透過小型的試驗或研究來測試可行性。這當中所有的變因都會盡可能的被控制,參與研究的成員基本上遵從性都很高。
Stage 5: Describe intervention context to inform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在經過上一個階段的測試之後,如果確實有達到預期中的效果,那就要開始想辦法將其導入實際的運行當中。在這個階段需要設想包括我們想要進行傷害預防的族群目前有沒有在進行一些傷害預防的策略。如果有的話,那成效如何,沒有的話原因是什麼。同時對於運動本身的一些習慣與性質也要有相對應的了解。舉例來說,如果原本運動員的熱身時間一般只有10分鐘或是原本他們的訓練時間也只有兩小時,那你要導入一個半小時的熱身活動就不太可能。所以這個階段的目的主要是探討如何讓前一個階段在理想狀況中模擬的預防策略付諸現實。
Stage 6: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in implementation context 接下來的這個步驟就是van Mechelen模組中的第四階段,在將傷害預防策略導入實際狀況後要持續觀察其成效。有些時候效果不如預期就必須要及時進行修正。因為實際狀況和步驟四的理想狀況會有一定的落差,例如實際開始實施時球員的遵從性或是教練的遵從性可能不佳,球員本身可能也有一些其他外在因子的影響等等。所以即便在步驟四的理想狀況中可以看到預期的效果,但放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Finch在他的論文尾端也分享了他自己利用這個六步驟的 Injury prevention model 的心得,總共有三個部分:
若運動的安全性與運動傷害對於該運動項目的主導者(XX協會)或是俱樂部影響很大(關係到球員的訓練時數、出賽時數,進而影響到比賽表現或是收入),那他們支持傷害預防策略的可能性將會很高。所以在進行這項研究時,必須要考量這個因素,想辦法提出他們有興趣的以及有助益的計劃。這個部分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震盪效應 Concussion 你聽過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嗎?可以看一下 NFL 在制度上的演進與改變。
如果運動傷害預防計畫的執行是簡單的並且和該運動的文化或本質是接近的,並且參與的球員對於該計畫的實行細節與背後的研究設計有充分的了解,那球員對於參與運動傷害預防計畫的遵從性會提高。
隨機分派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實驗設計可以最適切地反映出一個計畫的可行性與否,但是在現實環境中的執行不太容易。生態型研究(Ecological study)是另一個可以進行研究的方向,同時也提供了不錯的可信度。但不管是哪種實驗設計方式,都要謹慎的選擇適合的統計方式。
作者也提到了目前的 Injury prevention 研究大部分都侷限在第一和第二階段(見下圖),很少有研究將目標放在後面幾個階段,包括實行面的可行性、實際投入現實狀況後效度的評比等等。運動傷害的研究本來就不簡單,因為可變因子太多,而且運動傷害的造成絕非單一因子所能預測,這也加深了研究的難度。但即便有這麼多的變因,還是不足以作為不繼續往下研究的藉口。只會不停的研究疾病的分佈、嚴重度與可能的成因,對於實際面上的執行效果仍有一定程度的落差,未來應該有更多的研究朝這方面進行,才能夠找出一套有效的傷害預防策略。
Figure from Martin Klugl (2010)
Figure from Martin Klugl (2010) 可以看到預防策略可以從至少三方面著手:設備、規則、訓練,不管在哪一方面,研究目前仍然侷限在第一或第二階段
總結
大家都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但是面對運動傷害的預防鮮少有具有科學證據的方法。本文所提及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的人作為參考,利用六個不同的步驟審視一個傷害預防計畫的可行性。從數據的收集到成因的探討是目前研究的主流,然而如何找出潛在有效果的方式並且用科學化的方式驗證還有待更多的研究來投入這個領域。縱使完成了上述的步驟,在實驗中的結果是不是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實行,中間還有很多現實層面的問題需要克服。即便克服了實行上的問題,是否能夠複製上個階段的成果也需要不斷的進行重複的驗證與數據的採集。 運動傷害的預防絕對不簡單,但是有其明確的必要性。小至一般民眾,大致整個職業球團或國家隊,如果可以有效的預防運動傷害,便可以免除掉運動最大的風險並且強化其好處。
Dr. M 我們下次見!
References
1. Finch C. A new framework for research leading to sports injury preventio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06;9(1-2):3-9.
2. Van Mechelen W, Hlobil H, Kemper HCG. Incidence, severity, aet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sports injuries. Sports medicine. 1992;14(2):82-99.
3. Klügl M, Shrier I, McBain K, Shultz R, Meeuwisse WH, Garza D, et al. The prevention of sport injury: an analysis of 12 000 published manuscripts.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10;20(6):407-12.
Comentarios